327国债期货事件 20世纪90年代,我国曾经出现过金融期货,即国债期货。然而1995年2月23日的327国债期货事件对我国国债期货市场造成重创。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作出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决定,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 “327”是“92(3)国债06月交收”国债期货合约的代号。其标的是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一次性兑付本息的3年期国库券,其年票面利率为9.5%,到期兑付的利息为票面利率再加上保值贴补率。由于到期保值贴补率的高低取决于通货膨胀率,因此该债券的到期现金流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多空双方的巨大分歧。市场分化为以万国证券公司为代表的空方阵营和以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经开”)为代表的多方阵营。以财政部下属的中经开为首的多方利用327国债现货规模有限的有利条件,不断拉抬价格,制造逼空行情。而已万国证券为首的空方则认为通货膨胀已经见顶,期货价格严重高估,顽强抵抗。由于看法严重分歧,1995年2月后多空双方均在148元附近大规模建仓,327品种未平仓合约数量不断增加。 在多空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突然宣布将327国债票面利率提高5个百分点。这个公告大大出乎市场预料之外,因为在该国债的发行条款中除了保值贴补率之外并未规定财政部可以提高票面利率的条款。财政部的这一公告是327国债的到期价值突然提高5%!而当时国债期货的初始保证金才2.5%,这相当于强令空方向多方支付相当于初始保证金200%的赔偿!在这从天而降的特大利好鼓舞下,,中经开率领的多方借利好用300万口买盘将329国债期货价格从前一天的收盘价148.21元上攻至151.98元。而对于空方主力万国证券来说, 327国债期货每上涨1元,其在盘后结算时就要损失十几个亿。为了减少损失,万国证券巨额透支交易,在交易所下午收盘前8分钟内抛出了1056万口卖单,最后一单以730万口(合人民币1460亿元)将价格封在147.50元。当日上交所国债期货的成交金额达到创纪录的8536亿元,其中“327”合约占了80%左右。 “327”国债交易中的异常情况,震惊了证券市场。当晚上海证券交易所经紧急磋商,确认空方主力恶意违规,宣布最后8分钟所有的“327”品种期货交易无效,当日327品种的收盘价为违规前最后一笔交易价格151.30元,各会员之间实行协议平仓。。这就是著名的327国债期货事件。 整个327事件为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很多惨痛的教训。最重要的是,流通在外的327标的国债现货的总面值为750亿元人民币,而按照国债期货买卖中1口为200张期货合约、1张合约对应100元面值国债计算,1995年2月23日当天多方300万口买盘就对应着着面值600亿的标的国债,而空方最后一单的730万口卖盘则对应着面值1460亿元的标的国债,远远超过了现货市场的总量。从这里可以看到,正是由于现货市场规模太小,现货价格无法形成对期货价格的制约,无套利关系无法成立,实际期货价格必然偏离其理论价格受到操纵。在相关市场法律制度不健全的环境下,期货市场必然成为一个纯粹投机乃至恶性投机的场所,最终导致了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夭折。而成熟金融市场的经验往往是为一个期货品种设定多个可交割的标的资产,以保证现货-期货平价原理的正常运作,这是我国未来发展金融期货市场必须谨记的重要经验教训。 财政部在这次事件中突然提高票面利率的做法也受到了强烈批评。这种做法对空方是显失公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