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期货全国统一服务电话

400-888-4567
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可以联系我们

反思327国债期货事件

  • 时间: 2011-07-07
  • 文章来源:
  • 【字体:

反思327国债期货事件 
  www.cnfol.com  南方周末  罗培新 卢文道 
 
  1995年的“327事件”,直接导致国债期货暂停,这使我国在金融衍生产品上的第一次试点以失败告终。这一次失败也使得是不是重新推出国债期货,是不是在中国发展金融衍生品一度成为各方广泛争议的一个问题。
 
  现在,各方的意见基本达成统一,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也即将破茧而出,反思十余年前给市场造成极大震动的“327国债”事件,有助于为健康发展金融衍生品设立有益的“防火墙”。
 
  “中国的巴林事件”
 
  “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主角,是19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库券,该券发行总量为240亿,1995年6月到期兑付,利率是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贴补率,但财政部是否对之实行保值贴补,并不确定。1995年2月后,其价格一直在147.80元和148.30元之间徘徊,但随着对财政部是否实行保值贴补的猜测和分歧,“327”国债期货价格发生大幅变动。以万国证券公司为代表的空方主力认为1995年1月起通货膨胀已见顶回落,不会贴息,坚决做空,而其对手方中经开则依据物价翘尾、周边市场“327”品种价格普遍高于上海以及提前了解财政部决策动向等因素,坚决做多,不断推升价位。
 
  1995年2月23日,一直在“327”品种上联合做空的辽宁国发(集团)有限公司抢先得知“327”贴息消息,立即由做空改为做多,使得“327”品种在一分钟内上涨2元,十分钟内上涨3.77元。做空主力万国证券公司立即陷入困境,按照其当时的持仓量和价位,一旦期货合约到期,履行交割义务,其亏损高达60多亿元。为维护自己利益,“327”合约空方主力在148.50价位封盘失败后,在交易结束前最后8分钟,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700万手、价值1400亿元的巨量空单,将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使“327”合约暴跌3.8元,并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造成了传媒所称的“中国的巴林事件”。
 
  “327”国债交易中的异常情况,震惊了证券市场。事发当日晚上,上交所召集有关各方紧急磋商,最终权衡利弊,确认空方主力恶意违规,宣布最后8分钟所有的“327”品种期货交易无效,各会员之间实行协议平仓。
 
  现货市场不发达、市场机制不健全是祸根
 
  金融衍生品衍生于基础证券,没有发达的现货市场,就不可能有相对应的发达衍生品市场。而当时国债期货品种之推出,其所对应的国债市场无论是在广度、深度上,还是规范化程度上,都没有为国债期货提供充分的基础性条件。
 
  首先,从国债现券市场规模看,当时可流通国债只有930亿元,在国债市场上实际流通的还达不到这个数目,而这些有限的现券却对应了全国14个国债期货交易场所。
 
  其次,从国债现货市场价格市场化程度看,国债价格的决定因素不是市场利率,而是每月公布一次的国家保值贴补率,其成为国债期货市场上最为重要的价格变动指标,国债期货交易成了保值贴补率的“竞猜游戏”,交易者利用国家统计局的通货膨胀统计结果推算保贴率,而依据据称来自财政部的“消息”对市场的“影响”,也成了多空孤注一掷的筹码,国债期货演变为多空双方对保值贴补率和贴息的对赌。
 
  因此,这种国债期货并不是典型意义的国债期货,“政策风险”最终成为空方失败的致命因素,最终导致国债期货成为“政策市”、“消息市”的牺牲品。 
 

打印此文 】【 收藏此文 】【 关闭窗口

相关风险教育